论坛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报
第七届北京大学
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报名
火热来袭
21世纪,正是生命科学蓬勃发展的世纪。自上世纪后半叶以来,生命科学各领域取得了巨大突破,随着数学、物理、化学等不同学科思想与方法的引入,生命科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新时代下学科的交叉融合已成为必然趋势,并将深刻的改变人类的生活与发展。
百廿北大,学术为先。秉承北京大学“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之开创精神,借助科学交叉、融合创新之时代形势,在北京大学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生命科学学院研究生会将举办“第七届北京大学生物交叉学科学术论坛”。
该论坛自年起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旨在为广大科研人员搭建高水平、跨学科的学术平台,营造自由活跃的学术氛围,实现交叉合作、思维碰撞、合作前行的目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今年有幸邀请到了黄三文、蒋兴宇、付巧妹、刘颖、朱健康、高宁、陶乐天、杜立林和罗欢(按报告顺序)共9位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大家提供精彩学术报告。
年12月17日(星期日)
让我们共聚北京大学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厅
聚焦生命问题
共享前沿科技
一同探索生命的未知和奥秘!
会议议程安排
时间:12月17日(周日全天)8:45入场领取会议材料及纪念品
地点:英杰交流中心阳光大厅
特邀嘉宾介绍
(按报告顺序)
黄三文老师
报告题目:Omicsforplantbreeding
中国农业科学院担任蔬菜花卉所生物技术室功能基因课题组组长,先后主持了科技部、农业部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项目10余项,担任国家“”项目主要蔬菜重要品质性状形成的遗传机理与分子改良"首席科学家。
研究领域包括植物基因组学、蔬菜分子生物学和分子育种研究,主要致力于构建蔬菜全基因组设计育种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打通“从基因组到新品种”的技术通路。
蒋兴宇老师
报告题目:纳米与生命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国家杰出青年基金”、科技部“/”、中科院“百人计划”等资助。研究工作涉及纳米材料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发表论文超过篇,专利超过项。
研究领域是微纳米尺度材料的制备以及其在生物医学中的应用。研究方向主要包括:1)基于纳米尺度材料的生物化学分析;2)微流控芯片的研制和生物应用研究;3)与疾病相关的细胞生物学的研究;4)自动化分析仪器研制。目前任《Nanoscale》副主编,任《生物物理学报》、《生命科学仪器》等期刊编委。
付巧妹老师
报告题目:古基因组获悉欧亚早期人类遗传演化图谱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DNA主任,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中德中科院-马普分子古DNA实验室主任,人类演化环境考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年获得中科院青年科学家奖,年作为项目负责人主持科技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重点专项等。
主要以早期人类为研究对象,以古基因组数据为基础,围绕着基因交流、人群遗传演化及相关科学问题(遗传结构、人群历史和农业扩散等)展开人类古基因组学研究。通过古DNA研究灭绝古人类的特点及不同时期现代人群的形成和混合特点。相关研究成果分别入选《Nature》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科学事件”、“年度中国古生物学十大进展”等,被《自然》杂志杂评为“中国十大科学之星”之一。
刘颖老师
报告题目:
N6-methyldeoxyadenine:atransgenerationalepigeneticsignalformitochondrialstressadaptation
北京大学分子医学研究所、北大-清华生命科学联合中心研究员,HHMI国际研究学者、国家青年千人计划入选者。6年本科毕业于南京大学生物化学系;年获美国德克萨斯大学西南医学中心生物化学博士学位;-医院和哈佛大学医学院进行博士后研究;年12月入职北京大学。
目前致力于研究细胞稳态的调控机制,主要集中于线粒体应激以及代谢调控相关方向的研究。
朱健康老师
报告题目:Decodingtheepigeneticlanguageoflife
中科院上海植物逆境生物学研究中心主任、研究组长、博士生导师,美国,普度大学生物化学与园艺及园林系杰出教授,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员,顶尖千人计划。
主要从事渗透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低温胁迫的感应和信号传导、耐盐和耐氧化的机制、RNA介导的DNA甲基化、DNA去甲基化及其调控方面的研究。
高宁老师
报告题目:Structuralbasisofribosomerescuinginbacteria
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联合生命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年获得基金委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还先后获得了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药明康德生命化学奖、茅以升北京青年科技奖、中源协和生命医学创新突破奖等多项奖励。
主要运用冷冻电镜三维重构技术和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手段研究多种与重大生命过程相关的生物大分子复合物的结构和功能,在核糖体的生物组装、蛋白翻译调控、真核生物DNA复制起始调控等科研方向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同时,针对结构课题中的技术难点,实验室还致力于冷冻电镜方法学的研究,包括样品制备技术和算法的改进等。
陶乐天老师
报告题目:ComputationalModelingofVisualCorticalNetworkDynamics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生物信息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主要的研究方向在于运用数学和大规模科学计算的方法去模拟、数值仿真、分析神经生物学中神经元网络的动力学特性,通过数学分析了解哺乳动物皮层的生物功能是如何在神经元网络各组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中产生的。在神经生物学领域中最有意义的贡献是揭示了神经元网络动力学和网络结构之间的可能联系,而此联系已有神经生理学上的实验证据。并且通过模拟哺乳动物视皮层的大规模神经元网络,利用数学方法找到了一个可能的分岔结构确定了一个视皮层动力学上的运行点,从而发现了哺乳动物视觉朝向选择性的一个新机制。
杜立林老师
报告题目:Selfishkillergeneslurkinginthegenomes
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于1年获美国耶鲁大学博士学位。1年至7年在美国斯克利普斯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7年加入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任PI至今。自年以来在MolecularCell,PLoSBiology,eLife,GenomeResearch,GenomeBiology等国际期刊上以通讯作者的身份发表论文18篇。
实验室利用裂殖酵母开展研究,研究方向主要有基因组进化、自噬、DNA损伤,既包括对特定通路分子机制的探索,同时也利用高通量技术开展遗传相互作用的大规模筛选,以期得到对系统层次规律的新认识。
罗欢老师
报告题目:时间的“抽屉”:视觉注意和工作记忆中的多物体动态组织和表征
北京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研究员,北京大学麦戈文脑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7年于美国马里兰大学Collegepark分校获得认知神经科学的博士学位。近年来主持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重大研究计划培育项目等。年获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支持。年入选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青年学者项目。
主要研究领域是视听觉认知中的时间组织及其动态神经机制,采用认知心理学结合脑成像技术研究视听感知觉、注意、学习、工作记忆等认知过程中的动态结构和时间组织,及其基于脑神经振荡的动态神经机制。近年来以通讯作者身份发表在包括PLoSBiology(,),CurrentBiology(),JournalofNeuroscience(,)等认知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刊物上。
参加方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zl/13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