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本土首例人体冷冻完成怎么冷冻将来会

继重庆女作家、科幻小说《三体》编审之一杜虹接受人体冷冻手术之后,49岁的山东普通义工展文莲不久前因肺癌在济南去世,之后她立即接受了人体“冷冻”手术,成为第二个被低温保存的中国人,这也是首例在中国本土冷冻并等待复活的“病人”。

△重庆女作家杜虹冷冻大脑待“复活”

不同的是,年5月为杜虹进行手术的是全球最大的冷冻人体研究机构之一阿尔科(Alcor),杜虹也只冷冻了大脑,头部被保存在零下℃的液氮环境特殊容器中,遗体则捐献给了阿尔科用于冷冻人体的研究。按照阿尔科的科学家估计,50年后的科学技术也许就能让杜虹解冻头部、再造身体,也就是——复活。

△保存展文莲遗体的液氮罐

而此次,为展文莲操刀的则是山东济南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冷冻的也是完整的人体。“并不是所有人都会做出这样的选择,而且现在的条件,也并不能保证展女士未来一定就能够‘复活’,可以说她为医疗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牺牲。”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的工作人员说。

中国首例本土冷冻

展文莲正以头朝下的姿态沉睡在容积升的液氮罐内。那是-℃的极低温,时间的流逝,几乎不会再在她身体上留下任何痕迹。

和展文莲的暂时居所隔了一条走廊的,就是山东省脐血库。十万余份脐带血造血干细胞被保存在此,它们像一份份高额的生命保险,被用到的概率很低,但——“万一呢”?

没人说得清未来会怎样。桂军民保存妻子的遗体,也是对未来的押注——从理论上来说,被冷冻的人或许可以复活。

桂军民希望妻子能快点醒来。他们都只有49岁,都算年轻。但他又很清楚,这事急不得。“要等她这个病能治了再醒,不然没意义。醒过来也没意义,对吧。”桂军民重复着,像在提醒自己。

网络配图

科幻小说《三体》的编审之一重庆女作家杜虹,年5月,选择美国阿尔科冷冻机构。

阿尔科建议只冷冻头部,这样灌流效果更好。他们认为,只要能将大脑结构完整保存,人的记忆也就不会消失。若未来“病人”能从冰中复生,再造身体肯定也不是问题。

杜虹的女儿在朋友圈里写:妈妈,我们未来见。

杜虹让一直局限在小圈子里的、带点科幻色彩的“人体冷冻”,在某种意义上成了公共话题。

而展文莲不同,她的人体低温保存全过程均在国内完成,并保存了整个人体。

费用高昂,但个人出资少

年5月8日凌晨4时1分,展文莲的呼吸和心跳停止,主治医生宣布病人已经死亡。

但她还要再经历一场手术。

山东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以下简称银丰研究院)医院的临床专家行动起来。他们向展文莲体内注射抗凝、抗氧化和中枢神经营养等药物,并通过循环系统快速输注冰盐水为其进行物理降温,同时实施气管插管,启动呼吸机和美敦力菲康心肺复苏机Lucas2等心肺支持设备,以保障她身体的供血供氧,维持机体生理功能。

之后,展文莲的遗体被送上救护车。警灯闪烁,医院东院区驶离,开向银丰研究院。

在那里,展文莲要经历冷冻前最为关键的步骤——灌流。

美国专家阿伦·德雷克(AaronDrake)已经在美国最大的人体冷冻机构阿尔科生命延续基金(Alcor,以下简称阿尔科)工作了近十年,参与了70多例人体冷冻手术。

冷冻最大的敌人,是水在低温下结成的冰晶——冰晶会刺破细胞内壁,造成极大损伤。所以,冷冻机构必须用特殊的防冻剂置换人体内的血液和水分。

和阿伦·德雷克一起上阵的,医院心外科医生、麻醉专家以及体外循环灌注师。他们从展文莲的颈部和股部建立双通路体外循环,在特制的低温手术台上,将其体温降低到18℃左右。

然后,透明的、乳白色的防冻剂,缓缓注入展文莲体内。降温仍在进行,防冻剂变得越来越浓稠。它会成为固体,但它不会结冰。这个过程,叫做“玻璃化”。

灌流最终完成,已是近6个小时之后。接着,展文莲的身体被转移到大尺度程序降温床上。阿伦·德雷克对这张床赞赏有加,美国阿尔科没有这样的设备。

这是世界上唯一一台可以连续将整个人体从常温降到-℃左右的自动控制设备。它使用液氮蒸气进行快速降温,配置了多个温度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数十个位置的温度变化。

整套流程下来,耗时55小时。

阿伦·德雷克对手术效果很满意。“你看,这有一条完美的降温曲线。”他拿出手机,显得很兴奋,“曲线下降得很平滑,意味着我们的灌流效果很好,病人体内没有或者只有少量的冰晶。”

展文莲的冷冻资金,大部分来自银丰生命科学公益基金会。至于个人出资多少,银丰研究院和桂军民都没有透露具体数字。

但做人体冷冻确实耗资不菲。银丰研究院工作人员一项一项列出了他们的支出:液氮罐,40万;程序降温设备,40万;体外循环机,万;呼吸机,七八万;实验室搭建,万……“每做一次冷冻,光是冷冻保护剂的费用就是二三十万。还有手术的其他耗材费用,专家费用,救护车费用等等。”人体进入低温保存状态后,每隔10天到半个月需要补充一次液氮,这一费用大约为每年5万元。

加入计划,未来继续陪伴妻子

在与病房主任类维富的一次聊天中,桂军民萌生了将妻子的遗体捐献进行人体低温保存科学研究的想法。

在有了这样的想法后,他向研究人员和主治医生进行了详细了解,包括人体低温保存的方式和未来复温复苏的可能。

桂军民说,在生命的最后阶段,妻子已经没大有意识了,自己和儿子代替她完成了遗体捐献登记手续。

决定做好后,剩下的就是各种沟通和细节确认。为了让冷冻能在中国法律框架下进行,桂军民还签署了两份文件——遗体捐献同意书和银丰生命延续计划知情同意书。展文莲的遗体,被捐献给了有遗体捐献接受资医院,她以这种方式,成为银丰研究院科研项目“生命延续计划”的志愿者。

在展文莲遗体被转运到液氮罐长久低温保存之前,他和家人隔着低温保存库的玻璃看了她一眼。

只有十几秒的时间。

因为灌流的原因,妻子看起来稍稍瘦了些,但几乎和生前一模一样。她神情安详,就像睡着了。

桂军民对站在身边的儿子说,可以放心了吧。

他希望这只是一场“生离”。虽然桂军民亲手签署的知情同意书里明确写着:“银丰研究院没有保证、担保或承诺生命延续研究计划在未来一定会成功,也不能准确预测未来医学科技的发展时间表,复苏技术基于未来医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桂军民自己也加入了生命延续计划。他想,万一妻子要在很久之后才能醒来,那她谁都不认识,也太孤单了,“得去陪陪她嘛”。

全球多"冷冻人"尚无复苏先例

目前人体低温保存仍属科学研究,在国内并没有相关的标准来明确低温保存是否成功。

对低温保存过程可能存在诸如创伤、是否能成功保存的风险,桂军民说,已经了解到过程中会有风险,如果未来出现了最坏的结果,真的保存失败,他们也考虑过再把遗体取回火化。

“对未来的科技我还是有信心,复温和治疗只是愿景和想象,寄希望于将来的人。”

“虽然只是想象,但是我也想象过未来的场景。如果真的可以复活,复活之后也是个问题,一个是疾病能不能得到治疗,被冷冻之后到复活期间的她是没有记忆的,复活了之后怎么面对未来的世界,仔细想想也会怕。”

虽然中国刚实现零的突破,对第一位人体进行了低温保存,但世界上已有多人加入到冷冻计划中。7年,美国著名物理学家詹姆士·贝德福德因肺癌去世后,首次使用人体冷冻技术贮存遗体。但据专家介绍,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

据了解,现在组织和细胞上的冷冻和复苏已经实现,但对冷冻的人体进行复苏,涉及温度的精准控制和尺度问题。“现在可以冷冻一个胚胎、手指、卵巢组织或者皮肤等,可是人体的植入量是很大的。”银丰生命科学研究院研究人员介绍,对于这种困难,很多医学院想用现代物理学来解决。

除此之外,科学家们相信,在临床死亡后理论上最大限度保存大脑的机能,未来人体复温复苏后,可以通过相关的DNA修复、干细胞等技术进行人体的修复,实现复活。但真正进行复活仍可能带来伦理问题。“比如一旦人低温保存后实现了复苏和复活,那么这个技术很可能会引来巨大的商业投资,未来生命的延续是否会是有钱人或者有权力的人优先,这都是问题。”

人体冷冻技术是科幻世界里的常见桥段,《三体》、《太空旅客》等都有将人体冷冻,而后进行复活的环节。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技术?如何对人体进行冷冻?又面临哪些技术难题和技术争议?

小编对于那些进行人体冷冻的人有一丝担忧。试想一百年后,当你缓缓从冷冻舱中苏醒,发现已经过去了一个世纪,你将面对的是一个陌生的世界、完全不熟悉的人,就像大海中的孤岛,完全无法融入未来世界中,你还会坚持当初的决定吗?

穿越到未来世界固然让人兴奋,但面对现实问题你是不是也有所顾虑呢?

假如未来冷冻技术实现,你真的愿意尝试吗?在文章结尾处留言告诉我吧!

来源:央视新闻、齐鲁晚报

编辑:王彬彬

赞赏

长按







































北京最权威白癜风专科
看白癜风到中科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zl/253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