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我国首例人体冷冻引发争议
来源:南丁护理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教授曹兴权表示人体低温保存究竟是属于医疗方案范畴还是定性为死亡后的遗体处置范畴,目前是存在争议的。“我认为,从主体大脑未死亡,以及未来存在救治希望的角度看,人体低温保存术应属救治范畴。”
江西财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周维德则认为在这种低温保存状态下,被保存的人类似于处于无民事行为能力的植物人,其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或可以参照现有的监护制度解决。
此前媒医院是否对展女士开具死亡证明,而死亡证明正是判定死者死亡性质的基本法律依据。对此,周维德直言不讳地说:“如果未能得出死亡判断,那么对处于冷冻状态下的人体处置,就不能视之为对遗体的处置。这种情况下,处置被保存人的躯体,可能面临故意杀人的法律风险。”
据了解,我国医学和法律目前以呼吸、心跳停止为判定死亡的标准,脑死亡还没有引入临床或司法实践。因此按照现行法律标准来看,展女士应该被认定为死亡。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龚波就认为:“这起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案’,只是一个关于遗体捐献用于医学研究的案例。”
冷冻人“死而复生”:法律身份如何确认?
目前世界上已有多人加入冷冻计划,虽然至今仍没有冷冻人进行复苏,但并不排除其可能性。一旦有一天,冷冻人醒来,又该如何确认他的法律身份?他的婚姻关系、财产继承、债务关系又该如何处置?
科幻电影《星际穿越》中的冬眠技术
曹兴权教授认为,这里的“醒来”是在法律上被确定为死亡后救治成功的结果。相关的社会关系、财产关系应依民法一般原理处理。例如若配偶未婚,婚姻关系可比照死亡宣告后被宣告后死亡者又出现的原则处理。
北京市康达律师事务所律师韩骁则提出了一种新模式,即认定当事人已经死亡,所有法律关系终结,复活后的人可视为一个新生个体,重新开始构建所有的法律关系。
“‘人体冷冻技术’会涉及到生命伦理、违背生命循环的自然规律等问题。但作为人类对生命追求的新技术来说,现在的医学技术还达不到‘起死回生’的程度,因此不用过于紧张、担心和粗暴打压,我们不应扼杀一项新生技术的发展。”龚波则认为,当下社会应当更加宽容的看待这一新生事物。同时他呼吁应尽早制定国家级的《遗体捐献条例》,以弥补此方面的法律空白。
捐献遗体:谁有权捐赠?怎么捐?
关于遗体捐赠,我国法律目前并没有统一的规定,一些省份结合自身情况制定了相应的法规条例。多地《遗体捐献条例》规定,捐献的遗体应当用于医学教育、科研和临床,也就是人们熟知的器官移植、解剖实验等领域。
在中国首例“人体冷冻案”中,展女士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光里向丈夫表示,去世后愿意捐献遗体为社会做点贡献。当她被宣告临床死亡之后,丈夫作为亲属签署了遗体捐赠登记表,并参与人体低温保存试验项目。
展女士捐献遗体后,医生们向其致敬
而对于普通人来说,如果自己生前并没有表示愿意捐赠遗体,家人是否能在其死后将遗体捐赠?又是否能代表其参与人体低温保存这样的项目呢?
年3月1日开始施行的上海市《遗体捐献条例》是我国第一部遗体捐献的地方性法规。其中第十二条明确:对生前未明确表示不同意捐献遗体的死者,其近亲属可全部或部分捐献遗体用于医学科学事业。如果近亲属之间意见不统一,登记机构不得办理捐献手续。
对此,曹兴权教授认为:“近亲属在患者失去意识后享有医疗方案同意权。在患者失去意识之时,若患者未对死后之事做特别安排,近亲属也有权签订遗体捐赠协议。”广州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学院法学系副教授龚波也指出,病人配偶、父母、成年子女可以在此种情形下以书面形式共同表示同意捐献,并代办捐献登记手续。
而韩骁对此则持有不同意见,他表示:“遗体捐赠需要本人和近亲属的双重知情同意。即使本人同意,在去世后本人的近亲属反悔的,该遗体可能也无法成功捐赠,如果捐赠遗体只是近亲属单独的意思表示,医疗机构一般不会接受。”
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所研究员刘长秋表示:“医疗机构应依据遗体捐献协议来处理遗体,将遗体进行低温冷冻也属于医学科研,除非协议中明确约定不得低温冷藏,否则此举是合法的。”同时他也指出,如果某些医疗机构在死者家属不知情的情况下,将遗体用于可能有损尊严或家属利益的用途,如制作人体标本用于商业展览等行为是不合法的。
遗体研究是否必须经医学伦理委员会同意?
《人体器官移植条例》中规定人体器官移植需向医学伦理委员提交申请,并得到二分之一以上同意才可实施。那么对遗体进行某种研究是否还需该组织的审核呢?
医学伦理委员会是由医学专业人员、法律专家及非医务人员组成的独立组织,其职责为核查临床试验方案是否合乎道德,确保受试者的安全、健康和权益受到保护。年12月1日,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发布新版《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其中第七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机构未设立伦理委员会的,不得开展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工作。
韩骁认为,《办法》所涉及的人指的是广义的人,冷冻实验目的在于多年后复活,而不仅仅是冷冻本身。“这种手术已涉及到生与死,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核批准。如果未经批准而擅自开展,可能会被责令终止。”
而龚波教授却表达了另一种观点:“《办法》中的人应当指的是自然人从出生到死亡,并不包括胎儿和遗体。‘人体冷冻技术’是一项医学科技发展的新技术,本着‘法无禁止即为自由’的原则,是不违法的。”
事实上,全国首例“人体冷冻”给法律提出的难题不止于此,“死而复生”已经超越了现有的法律框架,刘长秋表示假设有一天冷冻技术成熟之后,真的实现“死而复生”,则人类整个伦理与法律制度都会重设。
自然冷冻法(NaturalCryonics)是一种经济型人体冷冻的构思,把人体冷冻在地球极地气候地区(多年温度均在摄氏零度以下的地方)的永久冻土层下保存,期望未来有人使用医疗技术使病人复生。因此,这类在“大自然的冰箱”下长久保存的方法,有时候又称为冰葬或雪葬。年5月Pittsburgh医院冬眠实验用低温盐水植入志愿者体内使体温降至10℃经过一段时间后再进行“加温复活”希望该项技术能够为重症病人争取更多的救治时间。
当太阳的直射点逐渐移往南半球时,冬天的足步就开始走来,生活在地球最寒冷区域之一的北极熊也展开它漫长的冬眠。动物在冬眠的时候,体内的物质代谢过程减缓,几乎不需要补充外界的食物,就可安然度过漫长寒冷的冬季。这些观察很自然地激发了科幻小说作家的想象,当宇宙冒险的题材为读者所追捧的时候,冬眠机几乎是所有宇宙飞船上的标准配置。8年,库布里克导演的几乎没有台词的著名影片《太空漫游》中就有它们的身影。抛开科幻题材不论,低温甚至超低温下的世界一直吸引着物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极大兴趣。许多物质在低温、超低温下会发生一些非常有趣奇妙的变化,比如透明的空气在-℃下会变成浅蓝色的液体,液态氦变成超流体,而许多金属和化合物的电阻则会完全消失转变成超导体。早已经过去了,载人飞船最远只到过月球。魏坎提的兄弟约瑟夫是一位移植外科手术医生,他在生物组织工程研究领域也是一位先驱。约瑟夫能够使老鼠的背上长出类似手指的器官,证明不同的原生细胞有可能[结合]在一起。他医院的同事从牛身上采集了骨、软骨和筋腱的细胞,加以培养后,再植在老鼠身上,获得实验性的成功。有一名少年生来就缺少了半个胸壁,科学家们利用他身上的骨与软骨细胞,使他长出了完整的胸腔。医院的外科医生阿塔拉宣布,他已成功的使一只狗身上长出一个膀胱,而且有用。他是先从这只狗的膀胱上分别取下外层和里层肌肉细胞,经过培养后,植入这只狗的体中后,他让这只狗获得了一个新的膀胱,简直就跟原来的一样好。在领近麻州科技研究所的生化工程专家葛瑞菲丝则专心做类似的研究,她使老鼠长出了新的肝脏。对这些科学家们来说,血管的再生比较麻烦多了,因为新生的血管必须配合脉搏的韵律扩张。约瑟夫所率领的研究小组就在绵羊的肌肉中取下表里层细胞,再缝入他的肺动脉中,形成血管,当血液流经这新生血管的管壁时,逐渐加强了管壁的力量。他说:这就像是练二头肌一样:当然,要重建细小的血管就更费手脚了。
关于人体冷冻技术,大家又是如何看待的呢?欢迎留言
点击下方图片
进入小程序
给你另一方天地
▼
董老师-大纲拓展课-和董老师一起学习内科护理
▼
版权声明
本文欢迎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投稿邮箱
qq.治愈白癜风偏方北京还能治疗白癜风吗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fy/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