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性不育与遗传因素
目前,全世界约有15%的夫妇不育。根据WHO推荐,夫妇同居1年以上,未使用任何避孕措施,由于男方原因造成女方不孕的称为男性不育。引起男性不育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因素:遗传因素和非遗传因素。遗传因素主要包括染色体异常和无精子因子(AZF)缺失两方面原因导致精子生成障碍。遗传因素约占男性不育因素的30%。本文主要简单介绍染色体异常与Y染色体微缺失。
一.不育男性以克氏综合征患者多见
克氏综合征即Klinefelter征,是一种较为常见的性染色体异常的遗传病,染色体典型核型为47,XXY,即比正常男性多了1条X染色体,因此又称为47,XXY综合征。
克氏征患者在儿童期无明显异常,常于青春期或成年期时才逐渐显现出来。患者一般身材高大;男性第二性征发育差,有女性化表现,如乳房增大、无胡须、喉结不明显;阴茎龟头小、睾丸小而质地硬、曲细精管萎缩,呈玻璃样变;性功能较差;精液量偏少,绝大部分无精子,故不育。
随着睾丸显微取精技术的进步及ICSI技术的出现为少部分患者带来了福音,患者可通过显微取精获得精子,再实施试管婴儿技术,为患者提供生育机会。如果没有找到精子,可决定是否实施供精人工授精(AID)技术。
二.Y染色体微缺失
AZFa、AZFb、AZFc是人类的Y染色体上三个重要的结果域,它们的缺失和男性不育有密切关系。
1.AZFa区缺失较罕见,约占Y染色体缺失患者的5%,患者表现为:唯支持细胞综合征,伴睾丸体积缩小,无精。
2.AZFb区缺失较常见,约占Y染色体缺失患者的30%,患者临床表现为:减数分裂后的生精上皮细胞稀少,生精过程阻滞在精母细胞阶段,少见成熟精子生成。
3.AZFc区缺失最常见,约占Y染色体缺失患者的60%以上,临床表现为:精子生长障碍及无精症,也可表现精子计数正常,但伴形态异常,可自然状态下遗传给其男性后代。有研究发现AZFc区缺失的少精子症患者,其精子数目有进行性下降的趋势,最后发展为无精症,这部分患者应及早进行治疗或提前行冷冻保存。
目前我中心已开展染色体与Y染色体微缺失检查,通过前期的遗传检测,不仅可以明确造成非梗阻性无精症与少精症的病因,还可以科学地指导临床治疗,有效减少不必要的生理创伤。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fy/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