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飞猛进各大高校和中科院最新发表11篇
近年来,随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科研经费投入的增加,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取得了非常多的研究成果,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上中国科学家发表的高水平学术论文也越来越多。
最近2周时间,国际顶尖学术期刊《自然》(Nature)、《科学》(Science)和《细胞》(Cell)刊登了最新的学术论文,其中中国各大高校和中国科学院为主要单位以及联合发表的研究论文达到篇。其中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在Science发表2篇技术评论,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所和中科院神经所在Science各发表一篇研究论文,北科大参与发表一篇Science;南京理工大学、清华大学各发表一篇Nature,中科院古脊所参与发表一篇Nature;清华大学和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各发表一篇Cell,复旦大学参与发表一篇Cell。
本次论文主要是集中在生命科学与医学领域,这么多顶尖论文的发表也表明中国生命科学的基础研究正迎来快速发展的时代。一位业内人士表示,“这是一个好现象。中国现在在基础研究方面开始下本钱。日本那么多的诺奖,也是源自他们20多年前的国家布局。”
中科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研团队在Science发表2篇评述文章
图.亚历山大?冈察洛夫(左二)和尤金?格列戈良茨(右二)正与量子中心青年研究人员一起讨论高压实验数据。
年初,轰动科学界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莫过于美国哈佛大学研究人员在著名学术期刊《科学》上发文声称在高压下发现了金属氢,似乎捧得了高压物理的圣杯。
8月25日,最新一期Science杂志前后登载的中科院合肥研究院固体物理研究所两科研团队领衔的评述文章(Science,eaan(),Science,eaam()),否定了哈佛大学的这一发现。评论指出,在相同的实验条件下,固体所两组科研团队都没有获得氢金属化的证据。
来自固体所极端环境量子物质中心的两位外专千人尤金?格列戈良茨(EugeneGregoryanz)和亚历山大?冈察洛夫(AlexanderGoncharov)领导的团队各自用充足的实验事实和比较研究认为,哈佛大学研究人员文章中的压力标定、金属化证据和所揭示的金属氢特征等均经不起推敲,难以自圆其说;固体所科研人员利用同样的实验条件和压力标定方法所校准的实际压力只是达哈佛大学科研人员声称压力的一半,并且在此压力下,前人所得出的实验结果都没有发现氢金属相的存在,哈佛大学得到的金属性证据可能来自承载样品的金属垫片。
这两篇发表在《科学》上的论文均来自于固体所量子中心的两个研究团队,相关研究成果不断刷新固体所在高压氢研究方面的记录,也使这个新成立的量子中心一跃成为国际高压氢研究的重镇。目前该中心已成功搭建起了可以进行高压氢样品装载的充气系统、高压低温和高压高温光谱测量系统、电磁输运性质测量系统、超快光谱在高温高压和低温高压下的测量系统等,为开展“金属氢”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条件保障。
该两项研究得到了中组部外专千人计划、国家外国专家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学院率先行动计划、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项目支持。
论文链接: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xg/5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