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秋冻的正确姿势这5类人就不要
俗话说:春捂“秋冻”,不生杂病。
随着气温逐渐降低,很多人已经开始“秋冻”了。可有些人即使在早晚气温较低时,也穿得非常单薄,甚至在冷空气来临之际,仍恪守秋冻的原则,结果却被冻出了一身病。什么时候“秋冻”最健康?“秋冻”的正确方法是什么?
什么时候“秋冻”好?初秋时节,暑热未消,气温偏高,气候变化比较平缓。此时,少穿点衣服,使身体略感凉意,适当“冻一冻”是有益健康的。
晚秋时节,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一旦有强冷空气活动,气温急剧下降时,就应及时、适当地增衣保暖,此时若再一味强求“秋冻”,就会适得其反。
寒露之后(年寒露时间:0月8日—0月23日)不宜再“秋冻”,尤其要注意肩颈、腰背、脚部保暖。
南北秋冻有区别!我国南北方气候差异较大。
南方秋凉来得较晚,昼夜温差变化不大,甚至入冬后也不太冷,因此不必过早、过快地添衣,应适当延长“秋冻”的时间。
北方秋凉来得较早,昼夜温差变化大,早晚气温较低时应及时增添衣物,以防着凉。
4个部位不要冻!●脖子:这个部位受凉,向下容易引起有肺部症状的感冒;向上则会导致颈部血管收缩,不利于脑部供血。
●肩膀:肩关节及其周围组织相对比较脆弱,容易受伤。
●腹部:上腹受凉容易引起胃部不适,甚至疼痛,特别是有胃病史的人更要加以注意;下腹受凉对女性伤害大,容易诱发痛经和月经不调等,经期妇女尤其要加以重视。
●双脚:脚是人体各部位中离心脏最远的地方,血液流经的路程最长,而脚部又汇集了全身的经脉,所以人们常说“脚冷,则冷全身”。全身若冷,机体抵抗力就会下降,病邪就有可能乘虚而入。
5类人千万别冻!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应注意保暖,根据气温变化随时增减衣服。当身体受到寒冷刺激后,交感神经会比较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血液循环外周阻力加大,引起血压上升,心、脑负荷加重,加上“秋燥”常引起体内缺水,导致血液黏稠度增加,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疾病。
慢性胃病患者有慢性胃病的人一定要注意保暖。秋天是胃病的多发季节,且深秋时节气温变化无常,胃肠道对寒冷刺激非常敏感,若不慎着凉,容易引起胃炎、胃溃疡等疾病复发,严重者可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等并发症。
呼吸道疾病患者有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等病史的人也不宜“秋冻”。寒冷会对人的气道产生不良刺激,从而诱发气管、支气管或小气道的痉挛,使得上述疾病复发或加重。
关节炎患者糖尿病患者专家提醒:受访专家
中医院研究员张继增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研究员庄乾竹
(央视新闻)
热文精选
?荐读|人格如金!?这组父子漫画,刷爆了朋友圈!右下角写留言,一起来交流互动吧!
赞赏
长按向我转账
受苹果公司新规定影响,iOS版的赞赏功能被关闭,可通过转账支持。
北京白癜风医院治疗方法中科白癜风公认好口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xg/2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