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通识教育十年顽疾,今朝痛改冰冻三尺非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
中科医院曝光资质 https://m-mip.39.net/nk/mip_5154126.html

11月25日,林郑月娥发表任内第四份《施政报告》,表示要就高中通识科进行改革,指年社会事件揭示年轻人守法意识薄弱,未来有必要纠正科目“被异化”的问题。

同时,林郑月娥还表示会强化教师入职、在职及升职前培训的工作,对于“不称职”及“失德”的教师,教育局必定严肃跟进,包括取消严重失德者教师资格,以免他们误人子弟。

而这,也直接踩中了撑暴乱港的“黄媒”、揽炒派的痛脚。

揽炒派教育界立法会议员兼教协副主席叶建源称,此番《施政报告》是将责任诿过于教师及通识科,认为该科目并不存在“被异化”和“必须纠正”问题。

叶建源在另一电台节目中“护短”称,多名青少年在“修例风波”中被捕,是因为民愤已扩散至各个年龄层,他看不到有任何证据显示教师煽动学生导致大规模的抗议行动。

此外,教协理事、通识科教师田方泽称,如果由教育局主动提供教材,或学校使用校本教材前须经教育局审批,“通识科”应该改名为“思想政治科”。

饱受毒害的香港网民则表示,看到揽炒派反应如此激烈,“你们说不安,我们正常市民就心安啦。”

还有网民表示,“教协在港进行洗脑工程二十多年,突然间说要改革,它当然不愿意啦。”众所周知,通识科在香港推行多年,一直争议不断,社会要求改革之声不绝。自年开始,通识科便成为香港学生进入大学必考科目之一,在不到10年间,通识科教育已暴露出不少问题。

通识教育沦为一场政治闹剧

通识必修科是前特首董建华时代产物,是回归初期教育改革一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及人文质素,初时政府甚至强势硬推,一度惹来教育界及民主派不满。可是必修科实行下来,由于触及部分敏感的时政内容,建制派又质疑“黄丝教师教坏学生”,导致学生动辄上街反对政府,结果风向大变,逆转成“建制要删除,泛民要保留”,沦为一场荒腔走板的政治闹剧。

推行初期,民主派反对

最初的质疑来自教育界和民主派,民主党立法会议员张文光质疑通识列为必修科操之过急,会令学生“消化不良”,又建议新高中实施初期通识只列选修,试行3年后才决定是否必修;其他民主派议员也对通识必修科提出过质疑意见,担心配套未能做好。

对于教育界,如在新高中增加必修科,会大幅影响各大院校不同学科教师培训的学额,打乱教育界的板块,再加上通识是综合学科,如无良好的资源配套,或会将学生教至“通通都唔识”。因此,通识必修科建议出台初期,教育界对此也持保留意见。

政府对通识必修科的态度倒是坚决得很。最终教改按计划实行,新高中学制于年实施并授课,于年通识科至少须考获第2级才能获资助大学学位取录。而课程的落实执行,亦成为通识科争议的“旋转门”,将舆论带到另一方向。

风向大变:建制派口诛笔伐,民主派为通识辩护

通识科六大单元中,“今日香港”和“现代中国”部分内容涉及政治议题,建制派开始不满,舆论风向大变。现任经民联立法会议员梁美芬,早于年已开始批评“通识科影响学生价值观”。最大引爆点在于年,自该年香港政治矛盾急速升温。反对国民教育科一役,引发大批年轻人上街抗议,年仅15岁的时任学民思潮召集人黄之锋声名大振,年引发雨伞运动的占领公民广场行动,更以学生为主力,一种对通识科的不满情绪,逐渐成为建制派主流,他们质疑新学制“将政治带入校园”、通识科“毒害”新一代。

学科原意是训练学生独立思考,但内容已“异化”,偏向研究政治议题;梁美芬亦多次撰文批评通识科教师的操守、政见。年3月26日,梁美芬进一步于立法会提出无约束力议案,要求全面检讨通识科,包括改为选修科。

站在政府立场,要平衡不同党派对通识科看法也相当困难。最终,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去年6月起展开咨询,适逢去年起修例风波爆发,大批学生上街示威,至今1万名被捕人士中有约四成是学生。教育局成立的学校课程检讨专责小组,发表新高中课程最终报告。其中广受政界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jj/579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