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精选124期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精选
01:智能无人两栖平台
02:AI低精度硬件加速飞机噪声仿真
03:核磁共振陀螺仪及量子自主导航技术
04: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
05:地面井口多相流测试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06:国际领先工程装备高能效低碳液压驱动技术
07:小直径管道一体化高效涂覆机器人
08:基于冰刻的一站式微纳加工系统
09:高超声速发动机超高温预冷器
10:先进单晶叶片制备技术
11: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
12:电动汽车齿轮传动数字化设计系统
13:具有靶向自修复功能的多重响应新型高分子绝缘材料
14:时速公里级高速列车永磁牵引电机强容错驱动系统
15:主从协同X射线智能检测机器人
16:钛合金高效加工绿色润滑介质及其产业化应用
17:电气化交通电磁干扰(EMI)滤波器
18:面向空间光束灵活控制的液晶光学相控阵天线
19:液化天然气(LNG)系列核心装备创新研发及产业化
20:电源车自诊断传感器优化设计新技术
21:高端球阀核心一体化设备技术
22:电极式低电压蒸汽(热水)锅炉
23:面向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减振器技术及其产业化
24: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氧化钛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光电应用
25:静磁场对Inconel高温合金激光同轴送粉增材制造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26:基于EIT技术的可穿戴手势识别系统
01:智能无人两栖平台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突破了全平台模块化自研技术、高效率低成本动力“心脏”轴流泵、高精度半实物仿真平台以及多模块多功能扩展应用等关键技术,开拓并助力未来智能无人两栖装备快速发展。
2简介
本团队设计了一种智能无人两栖平台,其中高效率的矢量推进系统保证了水上航行的快速和稳定,高互动性的实时仿真系统减少了实物实验的成本和危险性。实时仿真无人两栖机动平台形成了整体流场感知能力,实现了航行模式切换和高效机动及控制,兼顾了水陆航行、机械控制、感知导航和无人智能等多方面需求。
02:AI低精度硬件加速飞机噪声仿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现实环境的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降低异构算力的开发难度,采用NPUAI低精度算力以及混合精度算法加速飞机噪声仿真,实现以往整机仿真不可能的工业级应用。
2简介
本项目拟在华为编译器实验室X3C++的统一编译编程技术支撑下,降低异构算力的开发难度,采用NPUAI低精度算力以及混合精度算法加速飞机噪声仿真,实现以往整机仿真不可能的工业级应用。
03:核磁共振陀螺仪及量子自主导航技术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自主的导航,提高导航精度,全球定位导航
2简介
本项目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项目和瞄准国家重大工程需求项目。本参赛项目以研制高性能小型化导航级核磁共振陀螺仪为主要研究内容,以满足量子自主导航应用需求为主要研究目标,瞄准我国未来量子精密测量、量子导航和惯性测量等领域需求,旨在解决量子惯性测量领域的技术瓶颈。
04: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研发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脑血栓取出
2简介
研发出一款能够实现颅内血管取栓、支架释放、球囊扩张等安全精准操作的新型神经介入手术机器人,不仅可提高介入手术的精准性,缩短手术医生的学习曲线,而且可以减少手术医生接触射线的时间,减轻职业损害,对于医生和患者均具有重要意义。
05:地面井口多相流测试技术开发与装备研制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现实环境的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数字油田、智慧油田实际井测量,在线实时监测,联网获取更多有效信息。
2简介
本项目综合考虑设备开发的技术难度和成本,提出了一种集电路电子技术、电法测量技术、智能控制技术、智能信号处理技术、机械设计技术于一体的适用于石油生产地面井口多相流实时在线测试系列装备整体方案。
06:国际领先工程装备高能效低碳液压驱动技术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前沿颠覆性技术
项目阶段: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高能低碳
2简介
团队首创三大核心技术,驱动与动势能直接储用一体化技术,用于37吨液压挖掘机,节省燃油21%,提升工作效率10%。泵阀协同多执行器均衡技术,消除载荷差异造成的能量损失,提升整机能效20%以上。补偿压差连续可控流量控制技术,实现阀口流量变增益控制与主机工况的智能匹配,提升主机操控性,破解卡脖子技术,为机器实现智能化奠定基础。
07:小直径管道一体化高效涂覆机器人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管道内壁自动清理监测修复
2简介
创新性的提出了一种高度集成检测、打磨、喷涂及多关节柔性自适应调整的小曲率管道涂覆机器人,适用于直径在0.20m-0.45m之间、不同铺设角度的管道,采用拖缆作业方式,作业距离可达到m,可实现对管道高效、精准喷涂,具有适用范围广、涂料利用率高、降低劳动强度与危害等优点。
08:基于冰刻的一站式微纳加工系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
项目阶段:现实环境的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特殊材料的加工
2简介
本项目瞄准纳米精度制造和纳米尺度制造的重大战略需求,依托冰刻技术,探索基于电子与物质相互作用的纳米制造新原理与新方法,同时研制出一种面向微纳光电子器件的一站式冰刻加工系统。
09:高超声速发动机超高温预冷器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发动机入口高温的问题,提升发动机进气量
2简介
空天飞机是21世纪世界各国争夺制空权和制天权的关键武器之一,空天飞机在大气层内以超高声速飞行时,气流在进入发动机减速过程中气流温度将剧烈升高,温度可达℃以上。为了解决高超声速发动机进气温度过高的问题,本项目提出一种高超声速发动机超高温预冷技术,该预冷器冷边采用超临界液氮通过预冷器对高温空气进行冷却,冷却后的空气经压气机后进入燃烧室,超高温预冷器是该预冷系统中的核心部件,采用数千根高温合金毛细换热管钎焊成柱状结构,在短时间内使气流温度从℃以上降至-℃,实现超℃大温差换热,还能够在超高温、高压环境下持续可靠工作,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效率高的技术优点。本项目由航空工业新航集团的核心团队、新航博士后工作站共同主持开发,一举打破了国外对高超声速发动机关键技术的封锁,项目知识产权明晰,技术开发及生产制造能力完备。设备体积为φ×mm。
10:先进单晶叶片制备技术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制备,性能提升
2简介
本项目主要围绕航空发动机单晶叶片制备技术,依靠项目团队成员及所在课题组在单晶设备研制、单晶叶片制备及其热处理工艺等方面形成的显著优势,开展单晶叶片试制及相关的技术开发和技术咨询业务。项目成果处于世界前沿,国内领先的水平,能够有效解决复杂结构单晶叶片的制备难题,加快先进航空发动机的研发,提升我国国防装备实力。
11: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生物大分子结构与功能
2简介
团队研发的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是全球首创基于FRET技术的分子功能实时动态成像与定量分析专业系统,该系统将为科研人员研究细胞信号传导机制和药物有效性评定及肿瘤增值机制等微观领域设计蛋白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可靠的技术和数据支撑。该产品定位于首家高端自主品牌智能定量FRET显微成像系统,填补了我国生命科学研究中活细胞分子结构与功能检测与分析产品的空白。
12:电动汽车齿轮传动数字化设计系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聚焦电动汽车传动系统中常用齿轮的设计
2简介
立足于解决企业电动汽车齿轮设计痛点,本项目“电动汽车齿轮传动数字化设计系统”,聚焦电动汽车齿轮(含渐开线直齿、斜齿圆柱齿轮)传动正向化设计流程,研究基于数字化的电动汽车齿轮传动正向设计理论与方法;针对电动汽车齿轮传动设计质量问题,研究电动汽车齿轮传动设计参数与运行性能的多维映射关系。本项目旨在建立一套综合考虑高齿、变位及齿面俢形的电动汽车齿轮传动设计系统软件,为我国电动汽车传动技术和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13:具有靶向自修复功能的多重响应新型高分子绝缘材料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前沿颠覆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绝缘,材料可自修复
2简介
实现了对高分子绝缘材料局部损伤的实时、靶向自修复,大幅提高其服役寿命和安全可靠性;突破了智能自修复微纳结构机器人的人工可控诱导技术,可对材料局部损伤选择性修复;通过对微尺度智能自修复核壳结构体的人工靶向驱动,实现对材料自修复能力的差异化人工调控,大幅提升了自修复核壳结构体的利用效率。
14:时速公里级高速列车永磁牵引电机强容错驱动系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列车轻量化,高能低碳
2简介
本项目结合新型宽禁带SiC器件耐高温和开关频率高的特点,提出采用基于Si和SiC器件协同的三电平有源中点箝位型变流器拓扑,以解决Si基牵引变流器开关频率低造成的永磁牵引电机转矩动态响应慢、转矩脉动大的问题,适应下一代高速列车在km/h及更高速度下的安全高效运行。研究永磁牵引电机复杂非线性和多参数时变条件下Si/SiC变流器拓扑的动态建模方法,提出基于Si/SiC变流器的永磁牵引电机的多模式强容错控制策略,以实现永磁牵引电机在牵引、制动和惰行等典型工况下的稳健运行,为高速列车永磁牵引传动系统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撑。
15:主从协同X射线智能检测机器人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替代人工做X射线的监测
2简介
本项目首次提出了X射线检测主从机器人智能协同作业策略,研制了2.5米高程、0.52高负载自重比机械臂的主从协同机器人,攻克了现场复杂电磁环境下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的厘米级导航定位、主从机器人路径规划及机械臂多角度对焦协同和多维电场感知防触电等难题。该套技术及装备实现了变电站等电力生产现场的X射线检测自动化作业,避免了人工检测的射线辐射及触电风险并显著提高检测效率。
16:钛合金高效加工绿色润滑介质及其产业化应用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难变形金属加工难度大的问题,填补国内的技术空缺
2简介
黑磷烯具有优异的极压抗磨性能,在钛合金切削加工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项目采用具有高承载低摩擦特性的黑磷烯作为润滑添加剂,基于黑磷烯独特的纳米片层结构和磷元素界面扩散特性,揭示极压抗磨黑磷烯添加剂的微观结构演化与摩擦学构性关系,研究加工润滑液中不同添加组元之间的耦合作用机制,探索其界面功能化调控方法,提出一种高可靠、超低添加量、优异减摩抗磨作用于一体的新型润滑添加剂的设计思想。通过复配体系,研发适用于钛合金高效加工的国产切削液,该切削液在生产环境中的性能及稳定性达到同类进口产品水平,并应用于典型钛合金飞机结构件的验证加工。
17:电气化交通电磁干扰(EMI)滤波器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前沿颠覆性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解决电气化交通设备的电磁干扰问题,提高安全性和可靠性
2简介
项目团队先后研发了基于EMI信号检测点与注入点高频解耦技术、时频混合域下宽频带兼顾动稳态特性的EMI滤波控制技术、DEF系统滤波能力和稳定性能评价分析技术、无感器件实现技术,使该滤波器在电磁干扰检测精度、高频滤波性能、动态跟踪滤波能力方面的性能得到提升,均为国内领先。
18:面向空间光束灵活控制的液晶光学相控阵天线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分系统并验证、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光束快速波束嵌换,光束偏转
2简介
本项目研制的是玻璃基的液晶光学相控阵,同时解决了相对成熟度较高的硅基光学相控阵天线口径较小以及波束切换时间较长的技术难题,并且具有较高的耐受功率,相关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本项目的核心技术创新点包括:提出了一种基于偏振级联阵列的多波束成形方法,实现了四波束成形及灵活控制;采用聚合物液晶材料,将波束切换时间从20ms提高至1ms;提出了基于液晶光学相控阵的级联相控捕跟控制方法,有效解决了动态目标的高精度跟踪难题;研究了高精度级联波控技术,实现了波束高精度成形及控制能力,波束偏转精度优于2μrad。项目最终完成了大口径(80mm)、高增益的液晶光学相控阵天线的原理样机,为液晶光学相控阵天线的工程应用奠定很好的理论和技术基础。项目组已建立玻璃基液晶光学相控阵研制生产线,整个研制过程完全自主可控。
19:液化天然气(LNG)系列核心装备创新研发及产业化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大型低温系统系列核心装备的国产化
2简介
为推进LNG系列核心装备的基础研究及国产化进程,开始研究开发大型LNG多股流缠绕管式主液化装备(MCHE)、LNG多股流板翅式主液化装备(PFHE)、LNG多股流微通道式主液化装备(PCHE)及LNG系列过程控制装备等,主要包括-℃LNG系列缠绕管式液化装备,-℃LNG系列板翅式液化装备,-℃
LNG系列微通道主液化装备,-℃系列低温液氮洗用缠绕管式
装备,-70℃系列低温甲醇洗用缠绕管式装备,-℃LNG系列
阀门,及-℃系列低温过程控制装备核心装备等。
20:电源车自诊断传感器优化设计新技术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远程对电源车进行健康维护,解决维护困难、效率低的问题。
2简介
以提高电源车传感器自诊断、自恢复能力为目标,对传感器测量系统进行冗余度量化评价与优化设计方法的探索是深化现代自动化系统的故障诊断研究,实现其电源车智能化应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项目正是针对这一科学问题开展工作。
21:高端球阀核心一体化设备技术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推广应用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阀内核心零部件的成型
2简介
本项目通过揭示复杂环境下高端球阀核心部件摩擦磨损机理,提出流动-腐蚀耦合分析的节流元件高速冲蚀失效量化表征方法,阐明了多相流工况下介质的相互作用、材料损伤形式、密封失效原因和规律。以复杂环境中球芯涂层磨擦磨损和冲刷腐蚀机理为依据,以提升涂层的耐磨耐蚀性能为基础,以研发球芯研磨、加工、检测一体化设备为目标,开发了“火焰喷涂+真空熔覆”复合涂层制备工艺,并综合应用范成法摆动研磨技术和激光扫描在线测量方法,设计制作了研磨专机,从涂层耐磨耐蚀性能和加工精度提升两个方面,综合提高了高端球阀在严苛工况中的使用寿命。
22:电极式低电压蒸汽(热水)锅炉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填补国内空白技术
项目阶段:用户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高效供蒸汽及热水
2简介
团队创新性的提出采用电极式低电压蒸汽(热水)锅炉代替现有的电热管式、电磁式、固体蓄热式等锅炉技术。电极锅炉技术以往应用于6kV、10kV、20kV等电压等级下,技术被国外企业垄断。在低电压领域(V、V)由于能量密度大,绝缘材料、电极材料问题没有解决,在世界范围内都没有得到应用。参赛团队通过电气、能动、自控等多学科人才交叉攻关,解决了电极式低电压锅炉的核心技术问题,并申请相关核心专利,有望在民用及工业蒸汽(热水)领域引领新的革命。
23:面向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的减振器技术及其产业化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卡脖子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减少外界对设备的扰动,抑制设备内部运动测量部件扰动
2简介
本项目依托于“复旦大学专用集成电路与系统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上海市超精密运动控制与检测工程研究中心”两大科研平台,进行精密主动减振器技术研发,开发出了一整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精密主动减振器产品。掌握了减振技术中大推力效率电机设计、最优性能电机结构智能优化设计、宽频带高性能主动减振控制等多个核心技术,形成了一些列自主知识产权,可以有效补偿解决集成电路装备系统内部运动台反作用力和抑制外部地基扰动影响。本项目团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既有在集成电路装备领域、精密减振器技术领域、电机设计领域等耕耘多年的教授,又有具有丰富创新力和创造力的博士后和研究生,还包括拥有丰富产业化经验和市场化资源的企业高管。本项目以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投资于其它公司的方式进行成果转化,商业思路清晰,定位准确。
24:基于机器学习的二氧化钛及其复合材料的设计和光电应用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发现基本原理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运用大数据分析,更简便地提高商业化光电转化效率
2简介
本项目的主要研究内容是通过深度机器学习,首先对当前已合成不同的介孔TiO2如颗粒尺寸、孔径大小或薄膜厚度,晶型及形貌,多孔TiO2改性等,这些对钙钛矿膜层有至关重要的影响)进行性质预测,然后针对不同的介孔TiO2制备的光伏电池进行性能预测,最终我们选取合适的介孔TiO2材料及合成方法,利用在单一导电衬底上通过逐层印刷方式涂覆三层介孔膜,制备可印刷循环使用的介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
25:静磁场对Inconel高温合金激光同轴送粉增材制造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前沿颠覆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分系统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针对加工过程中的缺陷,提高加工效率与质量
2简介
本项目以大量用于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Inconel合金为研究对象,研究静磁场作用下微熔池内多尺度热电磁效应以及在超高温度梯度和强约束下的凝固行为,揭示静磁场下增材制造成形件的缺陷形成机理及其对性能的影响机制。有望进一步掌握增材制造过程的微熔池凝固机理并对其成型工艺的外场控制进行有益探索,为推动激光增材制造工艺的推广和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26:基于EIT技术的可穿戴手势识别系统
1基本信息
项目类型:自主可控技术
项目阶段:形成原型并验证
项目解决的主要技术问题:更便利、成本更低、识别精度种类更多
2简介
本项目提出并研发一种基于电阻抗成像技术(Electrical
impedancetomography,EIT)的手势识别系统。当我们做不同的手势运动时,手腕内部的肌肉组织等会随手势变化呈现不同的阻抗分布。通过在手腕处贴附的电极,采用电阻抗成像技术的方法,可以获取不同手势下,手腕内部的电阻抗分布信息。然后根据不同手势下手腕内部阻抗分布的差异性信息,经过先进的识别算法模型的训练和测试,可以快速、实时、准确的识别出静态手势,从而解决了市场上现有手势识别技术的不足。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xg/85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