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别策划鱼游四方那些南粤地理

广东珠海市以白蕉海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为契机,推动了斗门区渔业品牌多元化发展,推广“龙头企业+基地+渔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使所有渔民成功“洗脚上岸”,变成了现在的养殖专业化户,实现了从“捕”到“养”的转变。

珠海,地处珠江口渔场和万山渔场之间,渔业资源丰富,具备发展渔业经济的良好自然条件。然而,随着近海过度捕捞,海洋自然渔业资源严重衰退,渔业捕捞效益逐年下降,渔民捕鱼的区域越来越小,影响到了渔民的生计。渔民捕不到鱼,又没有耕地,转产转业成为他们的唯一出路。

珠海白蕉海鲈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以后,养殖面积较保护前增长14.5倍,产量达11.9万吨,同比增长23.7%;产值20.5亿元,较保护前增长12.7倍。每年11月,正值白蕉海鲈的出鱼期,如今,大额订单纷纷从东北、北京、上海等全国各地发向珠海……白蕉海鲈便开始“游”向全国。

(滑动查看)

“标准”品质——

让海鲈游入“人心”

珠海斗门区,地处珠江口渔场,地域江河交错,西江及其多条支流经此出海,咸淡水交汇,清新充足,生态环境良好。每年冬春时节,西江恰逢咸潮来袭,河水有了一定的盐度,等到了春夏季节,西江水又变成了纯淡水,其得天独厚的环境与资源,十分适宜白蕉海鲈的生长。

早在年,珠海市和斗门区两级质监部门就围绕地方农业经济发展特色和优势产业,重点选取该市具有代表性的水产养殖产品——白蕉海鲈作为促进渔业转型的突破口,推进以海源水产有限公司作为承建单位的国家级白蕉海鲈无公害标准化示范区建设,使白蕉海鲈在年获得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如何充分发挥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这一名片的作用,改变养殖企业粗放型生产方式,提升品牌意识,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成为摆在珠海面前的一个新课题。推进白蕉海鲈产业走标准化养殖之路,成为发展良策。

为了让“上岸”的渔民解除后顾之忧,在白蕉海鲈养殖上一显身手,珠海市质监局从落实标准化配套政策,发挥标准化技术支撑作用入手,扶持白蕉海鲈产业发展。首先是将示范区建设、标准制修订、标准化研究项目纳入标准化战略专项资金资助范围,资助与白蕉海鲈相关的标准制修订、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等项目。其次是建立白蕉海鲈的无公害养殖、收购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和农业地方标准,为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打下了坚实基础。

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标准化科学养殖白蕉海鲈的要求,珠海市质监局、斗门区政府通过开展养殖技术研究推广,推进产业标准化。一方面,通过联合中国水产科学院等,开展海鲈健康养殖和中草药防病技术的研究,形成了白蕉海鲈技术标准体系,先后制定白蕉海鲈省级地方农业标准《地理标志产品白蕉海鲈》、市级系列农业地方标准、《无公害食品白蕉海鲈》《无公害食品白蕉海鲈养殖技术规范》《白蕉海鲈养殖综合技术规范》和团体标准《冰鲜海鲈鱼流通规范》,实现白蕉海鲈系统、科学、可持续的养殖,保障产品质量安全。另一方面,通过水产专业合作社的多项技术创新,利用循环水池进行生态健康海鲈养殖,通过高密度循环水瘦身排毒技术,对海鲈进行品质提升探索;河口渔业研究所联合香港浸会大学国际学院,开展了海鲈活鱼运输技术和高品质鱼技术攻关;强竞农业公司建设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水产养殖基地多公顷,保障海鲈质量,提升海鲈品质。

完善产业链——

让海鲈游得“更广”

近年来,在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叠加效应影响下,以深加工、展销、交易、仓储、冷链物流等为“关键词”的多元组合成为白蕉海鲈产业发展的趋势。如今,随着白蕉海鲈产业链条的不断拉长,珠海市大多渔民上岸谋生,成功转换了角色,从渔民到生意人,从渔民到养殖业老板,从渔民到养殖能手,生活变得有滋有味,实现了由捕鱼到养鱼的“华丽转身”。

开展水产深加工园区建设,推进海鲈产业加工化。目前,斗门区在白蕉新港片区征地36.67公顷,建设以白蕉海鲈综合加工生产基地、物流集散基地和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的白蕉海鲈加工物流园区,发展涉及种苗、养殖、饲料供应、综合加工、物流仓储、出口贸易等的特色水产全产业链。物流园建成后,将为白蕉海鲈等水产品提供更好的深加工和冷链流通、仓储运输条件,促进当地农业经济的发展。深圳联合水产、山东鑫宇果品、深圳正海生鲜电商等企业已签约入园。珠海之山和强竞等水产企业,加强海鲈深加工产品研发,生产出冷冻冰鲜、风冷干晒、调味即食等海鲈产品,延长了产业链,提升了海鲈附加值。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白蕉海鲈销量。按照“统一商标、统一包装、统一标准、统一筹划、统一推介、统一营销”的思路,鼓励和扶持农业企业以“公司+基地+专营店”的模式,到北京、湖南、新疆、江西、河南等省市的大中城市设立白蕉海鲈专营店。组织流通企业,到长沙、郑州、青岛、济南等举办海鲈推介会,成功开拓了海鲈销售市场。创办了“珠海渔都”网站,建成集零售、批发于一体的综合性电商平台,上线首日成交额超过1个亿。积极对接阿里巴巴集团,建立了以海鲈产品为主的斗门农村淘宝平台。

这些举措为白蕉海鲈“向外游”提供了可靠的硬件保障,延展了白蕉海鲈在国内市场竞争中的“作战半径”,还力促形成了水产品生产、养殖、深加工等综合产业的集聚效应。

注入文化——

让海鲈游向“更远”

白蕉海鲈已然名声在外,为了使消费者对这一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有更多认识,珠海市突出工作重点,进一步挖掘其深厚的文化内涵,在传统养殖以及深加工的第一、第二产业基础上,赋予白蕉海鲈更多文化内涵,将白蕉海鲈打造成产品质量过硬、文化品牌有吸引力的特色产品。

按照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要求科学养殖白蕉海鲈,珠海市质监局通过创新标准化养殖模式的宣传推广方式,于年3月,启动了全国首个标准视频化推广示范工程,利用航拍、水下摄影、3D和二维动画技术合成等形式,展现白蕉海鲈从选苗、养殖、加工到成品包装的标准培育全过程。该视频将严谨枯燥的标准文本及先进经验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活泼、形象直观的视频影片,对推广白蕉海鲈农业技术标准成果,指导实际操作,加快海鲈养殖、加工产业化起到有效的推广作用。

为助力产业发展,助推品牌建设,珠海市、区两级政府通过政策、财政、金融等多角度扶持海鲈产业多元化发展。年,市政府出台《关于打造以白蕉海鲈为代表珠海特色海鲜品牌工作的意见》,市级财政每年安排海鲈产业化发展扶持资金万元,用于扶持白蕉海鲈产业化发展。斗门区政府出台《推进白蕉海鲈产业化发展工作方案》,每年安排白蕉海鲈产业化发展扶持专项资金50万元,用于加工、销售、开拓外省市场等。年,市海洋农业和水务局出台《关于印发珠海市政策性水产价格指数和风力指数保险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在白蕉镇进行水产品价格指数保险,保险费80%由市、区财政承担。

围绕白蕉海鲈产业发展,珠海市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构建起了苗种、饲料、渔药、加工、流通、技术服务等产前、产中、产后产业链可持续发展战略体系,使得白蕉海鲈系列产品走上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品牌化的发展之路。

目前,在白蕉海鲈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带动下,斗门区逐渐形成了一个以白蕉海鲈为主体,包括养殖、加工、流通等环节的产业集群,帮助“洗脚上岸”的渔民实现了脱贫致富。

短评

随着自然资源、社会生活、市场竞争、消费转型等等的变化,一些产业包括职业,可能会萎缩、蜕化甚至消亡。特别是在全球化带来巨大变革的21世纪,随着技术的进步、环境的制约以及经济的转型和再分工,新职业的出现,老职业的退出,或者是职业人的变身转型等等,层出不穷,变化之快常常让人眼花缭乱,甚至瞠目结舌。

在这样的背景下,珠海一些地方的渔民,变得无鱼可捕,生计窘迫,最后不得不“洗脚上岸”,转业转型,就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然而,新鲜的是,这些惯弄樯橹、逐波踏浪的渔民,因为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竟能实现全员转业、就业,投入新的劳动岗位并发展起新的产业,成功实现“由捕向养”的转型,这不能不说是个人力资源和经济变革的奇迹。

这一案例,证实了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的现实优势,更让人们看到它巨大的经济潜力和市场生命力。

(点击图片有惊喜)

来源:广东质监、《南粤质量》

广东质监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最好
白点风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engfangbj.com/ssfy/386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